博彩网站推荐

刘雯团队在肺部病变的分子机制及治疗策略方面获系列研究成果
编辑:潘嘉明    发布时间:2025-09-02

   肺部疾病从急性炎症损伤到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始终是临床和公共卫生领域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然而,疾病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仍不清晰,现有治疗手段也存在疗效有限的问题。围绕这一科学问题,博彩网站推荐 刘雯副教授团队与合作单位一道,开展了系列研究,系统探讨了肺部疾病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及干预策略,相关成果发表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 和 Materials Horizons期刊。

   急性肺损伤的早期干预对于改善预后和防止疾病进展尤为重要。研究发现,急性肺损伤的病理特征之一是肺泡巨噬细胞的过度激活及线粒体功能障碍,这会驱动免疫失衡和炎症风暴。针对这一问题,刘雯团队构建了透明质酸修饰的类黄酮自组装纳米药物(HA-EBNPs),能够特异性靶向M1型肺泡巨噬细胞,并通过调控AMPK/PGC-1α信号通路恢复线粒体功能,诱导巨噬细胞由M1型向抗炎的M2型极化,显著减轻炎症反应。雾化递送的HA-EBNPs在动物模型中表现出良好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为急性肺损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相关成果发表在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IF 13.2,中科院1区)。



        在此基础上,团队进一步关注长期环境暴露对肺部健康的深远影响。研究显示,长期接触炭黑纳米颗粒(CBNP)不仅导致持续炎症,还显著增加肺癌风险。然而,其分子病理机制尚不明确。团队通过转录组测序、分子互作分析等多种手段发现,环状非编码RNA circDCP2在CBNP诱导的转化细胞及肺癌组织中显著上调。机制研究表明,m6A修饰的circDCP2通过与HnRNPA2B1相互作用促进CCND1转录,从而激活PI3K-AKT通路推动细胞恶性转化;同时,circDCP2通过IGF2BP3-JAK-STAT通路促进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的M2型极化,形成免疫抑制性微环境,加速肿瘤进展(图2)。该研究揭示了CBNP暴露诱导肺癌的环状RNA表观遗传机制,为环境纳米毒理学中“表观遗传–环境相互作用”的理解提供了新视角,相关成果发表于 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 (IF 12.6,中科院1区)。



   在研究肺部恶性转化机制的基础上,团队进一步探索了肿瘤干预新策略。针对传统治疗常导致细胞外基质(ECM)破坏、反而加速转移的难题,团队提出了一种“围攻肿瘤细胞”的新思路。设计了铁配位聚合物(FeCPs),该策略在肿瘤酸性微环境中可释放水杨酸(SA)、2,5-二羟基对苯二甲酸(DHTA)和Fe3+离子,实现双重作用:一方面,SA抑制肝素酶以巩固ECM并锚定肿瘤细胞;另一方面,DHTA增强铁离子介导的化学动力学治疗,协同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动物实验表明,该方法可使肺转移率降低约90%,显著提高小鼠生存率。该研究成果发表在 Materials Horizons (IF 10.7,中科院2区)。



   刘雯副教授团队围绕肺部疾病发生发展的全链条过程,从“急性炎症损伤的免疫-代谢调控”到“环境纳米颗粒致癌的表观遗传机制”,再到“基于肿瘤微环境的创新治疗策略”,形成了系统性的研究布局。这一系列工作不仅深化了对肺部疾病病理机制的理解,也为防治急性肺损伤和肺癌提供了潜在的新靶点与新策略。


原文链接:

[1] //doi.org/10.1016/j.cej.2025.160171

[2] //doi.org/10.1186/s12951-025-03632-3

[3] //doi.org/10.1039/d4mh01558d

版权所有:博彩网站推荐-合法博彩